职称大小便的系列词语及文化内涵(1 / 2)

天天小说 www.365xs.pro ,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语文教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一般说驾轻就熟,不会被难住。而人们会把形形色色的语文问题来请教语文教师,却往往被问住;而且从许多书籍中找不到答案;向其他同行或学者请教,竟然也无法回答。我多次就被人问到:为什么口语对大小便用“把”来说?“小便”与“大便”的“小”与“大”,是按什么区分的?我是研究语言学的,我知道语言学著作基本都回避了这样的问题。我相信,许多语言学家也会被问过这样的问题,却没有勇气在论著中说不知道,而又当作没有听见这样的问题,不予理会,也就不作研究。

我试着自己思考这个问题。无从直接下手,就用大包围圈来探索。即捜集从古到今指称大小便的系列词语,寻找其间的关系,了解我国群众在这方面的文化内涵。我现把自己的所知向大家介绍,并请求赐教。

从古到今指称大小便的系列词语,按基本用字来说,大体上有下面几个系列。

(一)用“私”字

《左传.定公二年》:“秋……邾庄公与夷射姑饮酒,私出。阍乞肉焉,夺之杖以敲之。”是说:夷射姑被请饮酒时,出门小便。门卫希望他进去后,给自己拿出来些肉吃。夷射姑夺来他的杖打了他。《左传.襄公十五年》:“师慧过宋朝,将私焉。”杜预两处都注:“私:小便。”

唐张鷥《朝野佥载》卷一:“午后入厕,长参典怪其久私,往候之。”

按,“私”与“公”相对,指隐蔽;阴暗。指说小便,意思是:在背地,不能当众的事。现在也还有“你稍待,我去办个私事”而指去大小便的话。“私”也可以指男女阴,也就是这种用法。

(二)用“旋”字

《左传.定公三年》:“三年春二月辛卯,邾子在门台,临廷。阍以瓶水沃廷,邾子望见之’怒。阍曰:‘夷射姑旋焉。’”杜预注:“旋,小便。”门卫知道邾子有洁癖而要报复被杖,就借去年秋天的事,挑动邾子对夷射姑的反感而说:有夷射姑所尿的臊气,所以洒水来消除。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迅起旋。”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三:“令狱卒与之同室而处,同席而寝,饮食旋溷共在一室。”

按,“旋”就是转:转到隐蔽处去大小便。

(三)用“施”字

《韩诗外传》卷九:“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即敛而椁,布席而祭。顾望无人,意欲施之。”是说主人刚死未葬,他的狗就因无人约束而在院中小便。

按,“施”的词义,有弃置;解除;松弛;散;宣泄。由此引申而指小便。

“施”字的早期例句虽少,后来却又有“湿湿”词,应是“施”的记音别写字。

元剧《儿女团圆》第二折:“婶子,我要湿湿去。你看这厮波。我出的这门来。……婶子,您侄儿湿湿湿了也。”

又有“施施”词,专指使小儿小便。

清黄遵宪《己亥杂诗》之三九‘荷荷’引睡‘施施’尿,竟夕闻娘换女声。”钱仲联注:“荷荷、施施,皆借用古辞以状其声耳。”即“荷荷”是怨恨、歌唱、哭、风声等的象声词。此借用为指为小儿催眠声。古辞“施施”是徐行或自得的意思。与小便无关,是借用。今陕西甘肃许多地方,大人使小儿小便时,自己口内发口嘯声,如“施施”之音。就应当是古词的遗留。

又有“兄兄”词,也专指使小儿小便,则应是口啸声“施施”的略变。

唐代陆仝《寄男抱孙》:“添丁郎小小,别来吾久久。脯脯不得食,兄兄莫捻捜(溲)。”诗的意思是:我离家很久了,添了个孙子还未见到。我不能口里说“脯”“脯”的给他喂食,也不能口里“xiong-xiong”的啸着,捻着他的牛牛(小儿男阴),引他尿尿。

(四)用“溲”字,统指大小便

《国语.晋语四》:“臣闻昔者大任娠文王不变,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是说在厕所中小便。韦昭注:“少,小也。豕牢,厕也。溲,便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意诊之,曰:‘痈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后二十余日,溲血死。”司马贞索隐:“前溲为小便;后溲,大便也。”

有“溲膏”词,指排泄膏状小便,今称乳糜尿。《庄子.则阳》:“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

有“溲尿”“溲便”词,指小便。

《史记.価生陆贾列传》:“沛公不好儒,诸客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尿其中。”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剌骄》:“或濯脚于稠众,或溲便于人前。”《魏书.苻生传》:“尝从舆上溲便,辇者谓之天雨。”《后汉书.张湛传》:“湛至朝堂,遗失溲便,因自陈疾笃,不能复任朝事。”

“解溲”也是当代方言词。沈从文《会明》:“遇到半夜醒来出帐篷解溲。”田野《火烧岛》:“像已经过去的千百个早晨一样:起床号、穿衣、叠被、解溲、洗脸。”

“溲”字本是浸泡或淘洗的意思。指小便,则是“滌xiu”字的假借字。“滌”字,意思是酸臭的陈淘米水,泛指污水。《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滌,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淮南子.人间训》:“申菽杜苣,美人之所怀服也,及渐之于滌,则不能保其芳矣。”高诱注:“滌,臭汁也。”所以能指小便。朱駿声《说文通训定声》:“溲:为‘滫’。”

(五)用“恶”字

“溲恶”词指大小便。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太宰嚭奉溲恶以出,逢户中,越王因拜请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即以手取其便与恶而尝之。……越王曰……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徐天佑注:“溲即便也。恶,大溲也。”

今日吴语许多地方仍说“恶”或另造专用字:“屙”。《说文.亚部》:“亚,丑也。”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果童》:“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亚。”丑与臭,事理相通,所以可以指大便。宁波话“垩”指粪便。与“亚”同音。而“恶”音。

(六)用“更衣”词指大小便

《论衡.四讳》:“夫更衣之室,可谓臭矣;鲍鱼之肆,可谓腐矣。然而,有甘之更衣之室,不以为忌;肴食腐鱼之肉,不以为讳。”

按,大小便与更换衣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应当是“更遗”的理据,“更”指换个地方;把“遗”谐音成“衣”。“更遗”指换个地方去大小便。起初是专用在与人说话或做事时的委婉说法。

(七)用“茴shi”字,指大便

《说文.草部》菌,龚也。从草,胃省。”段注会意也。式视切。《左氏传》、《史记》假借‘矢’字为之。官溥说‘粪’字之上似米而非米者,矢字。是汉人多用矢矣。”《玉篇》菌,亦作‘矢’,俗作‘屎’。”《宋史.贾黯传》初通判襄州,疑优人戏己,以人菌啖之。”

按,“茴”字的字形,应当是从粪便作为肥料而施于田地来设计的。底部的围圈指田地,其中的那几笔,与“粪”字上部的“似米而非米者”一致,即代表矢字。

(八)用“矢”字指大便

《左传.文公十八年》:“乃入,杀而埋之马矢之中。”《庄子.人间世》:“爱马者,以笸盛矢,以蜃盛尿。”《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汉书.武五子传.昌邑王传》:“后王梦青蝇之矢积西阶东……以问遂,遂曰:‘……陛下左侧谗人众多,如是青蝇恶矣。’”颜师古注恶,即矢也。”

“矢”字应是“菌”的假借字。

(九)用“屎”字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好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梯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尿。’”

应是对“菌”字另造的异体字,其中的“米”与“龚”字上部的“似米而非米者”一致,代表矢字。

(十)用“粪”字

《说文》:“粪:弃除也。……官溥说似米而非米者,矢字。”楷体上部从“米”,而篆体本像“采”字,被认为是扫除在粪箕中的粪块的象形。其中的“田”,本是粪箕之类的器具的象形,而被揩化;其中的“共”,本代表双手,后来作“卄”。可见这个字是从卫生方面来造的。

(十一)用“便”字

“溲便”统指大小便。《后汉书.张湛传》:“湛至朝堂,遗失溲便,因自陈疾笃,不能复任朝事。”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前后溲”一致。

或专说“小便”。《素问.标本病传论》:“膀胱病,小便闭。”《汉书.张安世传》:“郎有醉小便殿上。”嵇康《与山局源绝交书》:“每常小便,而忍不起。”

或专说“大便”。《全晋文》卷一百五十二苻郎《苻子》:“(豕)非大圊不居,非大便不珍。”《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为定州剌史,于楼上大便,使人在下张口承之。”隋侯白《启颜录-昏忘》:“有一人多忘,将斧向田斫柴,并妇亦相随。至田中遂急便转,因放斧地上,旁便转起,忽起见斧,大欢喜:云:‘得一斧。’仍作舞跳跃,遂即自踏着大便处,乃云:‘只应是有人因大便遗却此斧。’其妻见其昏忘,乃语之云:‘向者君自将斧斫柴,为欲大便,放斧地上,何因遂即忘却?’此人又熟看其妻面,乃云‘娘子何姓?不知何处记识此娘子。’”其中的“转”犹如“旋”,也指大小便。

“便旋”“旋便”词指大小便。韩愈《石鼎联句诗序》:“天且拧,道士起出门,若将便旋然。”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淮南子洪保辨》:“有如一咳唾而备四时之气,一旋便而关天下之安。”

后来再有“方便”词。

《西游记》第五十三回:“他两个腹中绞痛……那婆婆即取两个净桶来,教他两个方便。”

按,“便”也应是从与人共处时的委婉说法:我去方便一下。春秋时有“少溲”词,汉代已经有“小便”词,迟到《北齐书》才见“大便”词。这提示着不是同时从某一事理而区分大小的。“小”也是阴暗、隐蔽的意思。不是大小的小。《易经.泰卦》:“小往大来。”朱熹注:“小谓阴,大谓阳。”妇女的内裤叫小衣,与“君子”对言的“小人”也是从阴暗、**来说的。“大便”是后起的仿词。

(十二)用“利”字

《汉书.韦玄成传》:“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卧便利,妄笑语昏乱。”

按,“利”则应是“离”字的别写,即:我离开一下。

《汉语大词典》“施”字小便义项下,引清王绍兰《王氏经说.夷射姑施焉》:“《左传.定公三年》:‘夷射姑旋焉。’杜预注:‘旋,小便。’而《韩诗外传》卷九:‘顾望无人,意欲施之。’即《左氏》‘旋’当为‘施’之证。又,《左传.襄公十五年》:‘师慧过宋朝,将私焉。’杜预注:‘私,小便。’私、施、矢声近,皆尿之假借。”认为“旋”是“施”字的错误,是没有道理的。又说“私、施、矢声近,皆尿之假借。”私、施、矢,三个字固然声近,但都与“尿”字的音相差太远,绝对不可能假借。

(十三)用“遗”字

《汉书.东方朔传》:“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按,“遗”字的理据应是“流”,被谐音或别写成“留”,而又换说成同义词“遗”。本指小便,后来泛指大便。今甘肃陇东方言把小孩尿床、大人在某种情况下憋不住尿而流出来,说:遗尿。正就是说尿自动流出。

(十四)用“尿”字

《说文.尾部》:“尿:人小便也。从尾水。”最早本是由“尾”与“水”上下结构合成的。后来简化为“尿”。《庄子.知北游》东郭子)曰:‘何其愈甚邪?’(庄子)曰:‘在屎尿。’”

(十五)用“解”字

有“解手”词。宋代《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中已有此词:“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按,“解”犹如“施”,是使排除的意思。“手”是“溲”的谐音而成趣。

有“小解”词。元剧《盆儿鬼》:“俺可要小解了。”

李树俨、张安生《银川方言词典》:“解手:传说当地一些人的祖先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居到宁夏的,移民都被反绑着手由官军押送。路上要小便,便喊官兵给解开手,于是用‘解手’代指小便。”这其实是倒果为因的民间词源。山西洪洞不是多人口之地,未有从此移民的。移民要拖儿带女,携带行李,岂能反绑双手。众人小便时间不一,食饮则同时,为什么反而不解手?宋代已有“解手”词,元代有“小解”词,哪里是明代才有的说法?

(十六)用“把”字,重叠为“把把”

元剧《岳飞精忠》楔子:“得了胜的着他帅府里就挂元帅印;输了的都罚去史家胡同吃把把。”《西游记》第四十回:“我驮着你,若要尿尿把把,须和我说。”

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1933年《“巴”字十义及其“复合词”和“成语”》说:“巴巴”,小儿呼粪便之称。此义来源于“巴巴”的本来意思是:黏合不解。但此应不确。黎锦熙对黏合不解所举的例词是:焦巴巴、干巴巴、结结巴巴、巴巴罾儿。“巴巴”都不是单说,而是附缀在某个词干上,又如:泥巴、锅巴、也是如此。可见另有曲折,应是“罢”字的理据:食物被吸收营养罢后的废物。《山海经.东山经》:“茈鱼,其状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蘼芜,食之不精。”《广韵》:“櫝,同屁,气下泄也。”按,“精”字的“费”旁,指食物消费即消化,在此过程中的废气是屁。这与以“罢”指大便,可以互相比证。

(十七)“出恭”

关汉卿《四春园》第三折:“俺这里茶迎三岛客,汤送五湖宾,喝上七八盏,管情去出恭。”按,“恭”是“敬”的同义词变说,而“敬”是“圊”的谐音:厕所。古词。

古今语言学界对此词都有错误的解释。

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七《出恭》:“如厕曰出恭,吕蓝玉《言鲭》谓出于恭敬之外,是前明已有此语。”解释错误。当与别人说话而要上厕所时,或说“我出去汪下”,决没有人说“我出于恭敬你,要到外面去一下”。

清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身体》:“出恭:《古今笔记》:《刘安别传》:安既上天,坐起不恭。仙伯主者,奏安不恭,谪守都厕三年。按,今人谓入厕曰出恭,当本此。因不恭而讹为出恭。出恭,非也。当作:出共。共,即粪之省。”

清梁同书《直语补证》:“出恭:今人谓入厕曰出恭,殊不可解。按,《刘安别传》:安既上天,坐起不恭。仙伯主者,奏安不恭,谪守都厕三年。或本此。”

清李某(鉴堂)《俗语考原》引《直语补证》而言:“按,明时考试,设有出恭入敬牌,防闲士子擅离坐位。士子通大便时,恒领此牌,俗因谓通大便为出恭,且谓大便为大恭,小便为小恭云。梁氏之说,近于附会。”是说要大便时领“出恭入敬牌”。

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出恭:到厕所大小便。据说明代科举考场有‘出恭入敬’牌(正面写‘出恭’,红字;背面写‘入敬’,黑字)。要大小便者,领取此牌出场,交此牌进场。”

《汉语大词典》:“从元代起,科举考场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离座位。士子入厕须先领此牌。因俗称入厕为出恭,并谓大便为出大恭,小便为出小恭。”引关汉卿例为据。

但关汉卿例并不是说科举考场,而是茶馆主人对包括神仙在内的茶客的趣言。也只说“出恭”,未说“入敬”。而领牌的说法最早见于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闺塾》:“先生,学生领出恭牌。”但这是在家庭的书房请老师给女儿教书,不是科举考场。而且是“贴”即女丑角的话,也没有给出恭牌的科介,显然是打诨性质。这应当是从关汉卿例而创造的趣说。《西游记》第三十二回:“师父去出恭,你伺候。师父要走路,你扶持。师父要吃斋,你化缘。”可见与科举考试无关。明代并没有所谓科举考场有“出恭入敬”牌的做法。如果真有,就会为众人知道而多见记载,而不会只有汤显祖一人知道而独说。那么多的清代学者都胡乱解释,也说明没有那个制度。那样解释只能是“民间词源”的趣味性解释,而被那些学者采用来哗众取宠。实际上是由于“入敬”圊广的谐音,才有“出恭”的仿词。当与别人说话而要上厕所时,或说“我出去一下”,决没有人说“我出于恭敬你,要到外面去一下”。

(十八)用“水火”来说

元剧《蝴蝶梦》第三折:“起来,放水火。”

《水浒传》第51回:“朱仝独自带过雷横,只做水火,来后面僻净处,开了枷,放了雷横。”第69回:“你可就水火之处,安排脱身之计。”又,“一个小节级吃的半醉,带史进到水火坑边。”《儿女英雄传》第9回:“姑娘的这泡尿大约也是憋急了,这叫‘风火事儿,斯文不来。’”

是从水之事急不可待而说,可指大小便。虽然“水”与小便对应,但“火”却与大便不对应。可见是从“水”而来的仿说,恰与由“小便”而仿成“大便”一样。

(十九)用“大行”“小行”来说

《全晋文》卷二十四王羲之《杂帖》:“鄙故勿勿,饮日三升,小行四升,至可忧虑。”西晋竺法获译《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下:“食是已后,亦不大行,亦不小便,无有涕唾。”这个“行”,指移动,变换所在地方。与今口语“送走”说法同:“无论得什么病,只要能自己送走二便,就不麻烦人了。”

(二十)用“便右”来指小便

东晋佛陀跋陀螺、法显译《摩珂僧祗律》:“若无厕者,应在房后若壁下便右。”“若共贾客行时大便者,应下道,勿在上风熏人;若宿时欲便右者,不得默然去。”但“右”字不知原因。

这些系列词语的文化内涵有:一、粪便的卫生;二、粪便的肥料作用;三、粪便行为的礼貌;四、粪便行为的急不可待。而粪便行为的礼貌,又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在隐蔽地方,一是避免直说,而用委婉说法。古代用“私”“便”“利旋”等字,现代说“大便”“小便”“方便”,都是如此机抒。

王引之(1766-1834)《经传释词卷十《不、丕、否》用六十三条例证来说明“不”“丕”是无词汇意义的“助词”:

《玉篇》曰:“不,词也。”经传所用,或作“丕”,或作“否”,其实一也。有发声者,有承上文者。

虽然把“不、丕、否”三者平列,实际属于两系。即“不”、“丕”是“发声”;“否”是“承上文”,即连词。认为“不”独立的是助词,“丕”是它的通假。

所谓“词也”“发声者”,即无词汇意义的助词。他的例句都是先秦到汉代的,所以本文概括成“上古”时代。形容词,意思是“大”的“丕”,否定副词的“不”,被认为可以是无词汇意义的助词,这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古汉语无词汇意义的助词很多,却没有与此类似的。不但后世文言文文献无承,而且各地方言、现代汉语、各种外语,也都没有这类语言现象。

杨树达(1885-1956)《词诠》)、俞敏《经传释词札记,都肯定此条的观点而对他的不少例句曾有否定。笔者本文却要证明,此条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全部例句都不能成立。

王氏的例句共六十三条,实际分属四种不同情况,都是有词汇意义的。下面分类一一辨析。王氏的例句有苟简的,笔者适当补足语境。王氏对发声的论证,实际只是主观的认定,本文在例句后“王氏”字样下引述,免标引号。“按”字后是笔者从训诂及句意等方面的辨析。因为例句太多,本文按《经传释词》中的顺序予以编号。分四类辨析时也按编号排列例句,但例词相同的,则排在一起。

第一类,“丕”的意思是:大。“不”是“丕”的通假。《说文》:“丕,大也。从一,不声。”段注:“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于六书为假借。”《尔雅释诂》:“丕,大也。”王氏有二十七例都把此类的“不”“丕”说成发声,约占总例的一半。

例2.《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王氏:丕显考,显考也。通作不显。《毛诗》曰:“不显,显也。”则上一字乃发声,《笺》解为岂不显,失其意矣。

按,所引“不显,显也。”是对《大雅.文王》“有周不显”的解释。因为此“不”字是通假,所以先要排除它的字面意思,因此毛传:“不显,显也。”就是表示不是否定句,句子正是要说明“显”。这类注释是解释句意,而不是解释词义。若要解释词义,为什么不说“不,词也”,或“不,发声也”呢?这正是古注表示是“发声”的唯一方法。

孔传:“惟汝大明父文王能显用俊德。”就是把“大”与“丕”对应。

“不显,显也。”这种解释,严格说来,有点简单,如果说是“失之毫厘”的话,那王氏推导的“不”是助词,却是“差之千里”了。

例3.《酒诰》:“丕惟曰:尔克永观省。”王氏:此与丕训为大者不同。解者多失之。下放此。

按,孔传我大惟教汝日。”就是把“大”与“丕”对应。以下例句的孔传都是如此。

例4.《酒诰》:“汝(按,王氏误成:女)丕远惟商耈成人。”

按,孔传:“汝当大远求商家着老成人之道。”

例5.《召诰》:“其丕能脹于小民。”王氏:其丕能,其能也。《顾命》曰:“其能而乱四方。”按,不但另一篇文章,就是同篇文章单言的“能”,绝对都不能证明“丕能”的意思也就只是“能”。孔传:“其大能和于小民。”

例6.《召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

按,孔传:“大顺有夏之历年。”就是把“大”与“丕”对应。

例7.《洛诰》:“公称丕显德。”王氏:丕显德,显德也。丕,语词。

按,孔传:“公当留举大明德。”

例8.《多士》:“丕灵承帝事。”王氏:《多方》曰:“不克灵承于旅。”又曰:“灵承于旅。”

按,单言的“灵”,绝对不能证明“丕灵”的意思也就只是“灵”。孔传:“大神奉天事。”

例9.《君奭》:“丕单称德。”

按,孔传:“大尽举行其德。”

例10.《君奭》:“丕承无疆之恤。”

按,孔传:“大承无穷之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