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 www.365xs.pro ,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1981年中华书局)基本是承《词诠》的,也略有改变。
6.1它把《词诠》说的所谓指示代词“如此”,改称为“兼词”,以弥补一个“云”字不可能有“如此”两个字的意思的矛盾。其实不在名字,而在实质。“兼词”是指两个字拼合成一个音节而写成一个字,但仍然是那两个字的意思。如“之于”拼合成“诸”,“之焉”拼合成“旃”,如北京方言的“甭”。然而“如此”不可能拼合成“云”。
6.2《古汉语虚词》:“‘云’字可作‘如’字用,用为假设连词。至于‘云何’等于‘如何’则是疑问词。…‘云胡’‘云何’‘云台’都作‘如何’用。”
按,既说“云”是“如此”的合音,又说“云”就是“如”的意思,两者矛盾。所谓假设连词的例句仍然是《经传释词》与《词诠》共用的孤例“云至于大病”。二百多年的时间,三位语言学家只能找到唯一的孤例,岂能成为一项词义?
“云”既然没有“如”(如果)的意思,也就不可能有“如何”的意思。“云何”“云胡”“云台”,这三个词中的“云”实际上是疑问副词“庸”的通假,与“何”“胡”复说。
至于“云台”,仅有张衡《思玄赋》一例:“蹶白门而东驰兮,云台行乎中野。”但李善《文选》对此句注:“《尔雅》曰:‘台,我也。”’可见“云”仍然是“说”。句言:(我)说要奔驰于中野。把“云台”捆绑成一个词是错误的。《思玄赋》是仿《离骚》而写上达天宇,遍及全境四方的。把例句再略为扩引而可证:“思九土之殊风兮,从蓐收而遂徂。欽神化而蝉蜕兮,朋精粹而为徒。蹶白门而东驰兮,云台行乎中野。乱弱水只潺湲兮,华阴之湍渚。”《古汉语虚词》却标点成:“云台行乎中野?”又翻译成:“怎么在郊野中行?”是十分错误的。包括《经传释词》在内,许多例句都是据粗疏的先入之见而使用的,并没有认真推敲。
《古汉语虚词》“云尔”的三个例句:
《孟子.尽心上》:“是犹或沴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实际是说:这好比有人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对扭者说:姑且漫漫的扭吧,是这样说吗?
《孟子.离娄下》:“薄乎云尔,恶得无罪?”是说:(罪)薄呀,是这样说的。
《孟子.万章下》:“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其中是说:事奉他们,是这样说吗?那里是说与他们做朋友,是这样说吗?可见,仔细的理解,“……云乎”实际是把“……,云乎?”凝固在一起了。把“云乎”翻译成“罢了”是可以的,但不能代替词义。
《古汉语虚词》也有“宾语颠倒时用之”的义项,但仍然仅是《经传释词》《词诠》共用的那三个例句。如果有审慎的态度,本可以由此感到是不能成立的说法。
7.《汉语大词典》对望文生义的集大成
《汉语大词典》对“云”字解释的错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继续增加新义项而误,或对旧说的错误义项增加新例仍误,新旧错误义项汇为大成。下面全部引出义项系统,而辨析误义与误例。义项及例句均合宜的,即不引录例句。
“雲”的古字。
7.1.2周旋;回旋。(40)“昏姻孔云”,毛传.广云,旋也。”
《管子.戒》:“故天不动,四时云下而万物化。”尹知章注:“云,运动貌也。”刘勣补注:“云,周旋也。”也指旋归,归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不邻矣,其谁云之?”杜预注:“云,犹旋,旋归之。”
按,义项误,实际是“运”的通假。从运转而指周旋。“旋归”是回归,“归附”是依附。这样的表述很不恰切。“其谁云之?”是说谁与晋国周旋,实际指有外交来往关系。《广雅》把此例误解释成“有”,已见前文。
新例,晋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下》:“三月,洛阳城中夜无故云火光,人声正喧,于占皆不出。”按,通假“运火光”:行火光,即动荡运行的火光。
7.1.5为;是。按,是增加的新义而误。共3例。
《墨子.耕柱》:“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其实是通假“运利”、“运贼”:行有利、有害的事。
韩愈《归彭城》:“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按,食芹虽说美,是明明白白的话。无须把“云”另讲成“是”。
《后汉书.袁术传》:“虽云匹夫,霸王可也。”本文前面已说,实际是“虽说(是)匹夫”的意思,《词诠》误解释成“作”。
7.1.6 新义项。由“说”怎么会产生“能”的新义项呢?
《国语.鲁语下》:“大雔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韦昭注:“以楚大雔为鲁作难,其谁能待之?”按,这是疏通句义,并不是解释词义而说“云,能也”。本文前面已辨析,例句本是说:谁说等待他呢?《经传释词》却解释成“或”。《词诠》却解释成无义的语中助词。
《楚辞.离骚》:“世幽昧以炫耀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是说:谁说察余之善恶?
晋卢谌《赠崔温》:“苟云免罪戾,何暇收民誉。”是说:如果说(能)免罪戾。“能”仍然可以置入。
杜甫《奉赠卢五丈参谋》:“孤负沧洲愿,谁云晚见招?”谁说晚(能)见招?
7.1.7如此。有新例:
《吕氏春秋.观表》:“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非意之也,盖有自云也。”是说:因为有所从来而说的。
南朝宋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拟之若人,亦足以云。”此例苟简,笔者未能查到原文而细致复核,但仅此也可以理解句意是:比拟成若人,也完全是可以说的。
7.1.8或有新例:
唐杨敬之《华山赋》:“古有封禅,今读书者,云得其传,云失其传。”是说:有的说得其传,有的说失其传。
7.1.9连词。假如。
《庄子.徐无鬼》:“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谓。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其实就是《经传释词》、《词诠》、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等共同的《列子.力命》例。二百年间,几位语言学家只能找到一个例句,还不能成立。《古汉语虚词》说“作假设连词,极罕见。”其实不是极罕见,即令能成立,也是仅一见。
1助词。用于句首,无义。有新例:
刘向《九叹.逢纷》:“云余肇祖于高阳兮,惟楚怀之婵连。”但这分明是从《离骚》而仿拟屈原自述,所以“云”就是(屈原)说。
2助词。用于句中,提前宾语。按,这又与《经传释词》《词诠》《古汉语虚词》说“用于句中,无义”不同。而所谓提前宾语,仍然是《经传释词》等仅有的三例。
3助词。用于句末,无义。有新例:
《后汉书.延笃传》:“所著诗、论、铭、书,凡二十篇云。”按,“云”是“说”。句尾的“云”字都是“云尔”的省略,都是与话语、论述相关的,而叙事、描写景物的句尾绝对没有“云”字。
“犹如‘所’。与后面的动词等组成名词性结构。”
汉应劭《风俗通.十反序》不期相反,各有云尚而已。”实际是说:各有说尚,即各有说得贵上的。
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进则无云补,退则恤其私。”实际是说:无说补,不能说是有补益的进取。
《后汉书.应劭传》:“贪少云补,辄撰《律本章句》……,凡二百五十篇。”按,本文前文叙《词诠》把同样的“云补”解释为:做补。这与把此例解释成“所补”都仅是疏通句子意思而已,不是词的义项。任何动词都能组成所字结构,而这些例句却仅是与写或说相关的。所字结构是极普遍的,不能把“所”换成“云”(如把“所想”换成“云想”),就因为“云”没有“所”的意思。
可见,把更多见的通“运”与“庸”的用法,却缺失了。
7.2 《汉语大词典》对“云”字解释错误的另一方面,是一些词条的释义既不恰切,也不能统在“云”字的释义中,也需要辨析。
“云亡:1逃亡。2死亡。”(18)“人之云亡,心之忧也。”郑玄笺“贤者奔亡。”
《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子产云亡,宣尼泣其遗爱。”亡,指死亡。避难没有解释“云”字,就是通假“运”,犹如“行”。逃跑是行,俗语把人死也说:走了。清代把刚死皇帝叫:大行皇帝。
“云已”:1而已,罢了。2完了,休止。
“罢了”的例句,《汉书.叙传下》:“敞、义依霍,庶几云已。”是说:庶几说说而已。如淳注:“若此人等无益于治,可为庶几而已也。”即只有依照霍光的大话,而无实际行动。
班固《幽通赋》:“恐魍麵之责景兮,羌未得其云已。”但李善注:“未得其实言也。”即“云”是“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