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小说 www.365xs.pro ,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古汉语词语研究中有同源词一项,与此类似的是方言词语还有家族谱系。不同方言的许多字面同中有异的同义词,可以说是个词语家族,其间有辈分谱系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未被注意。其实它的内容广泛,可以解决涉及的许多问题,很有意义。本文以“拍马屁”词语家族为例来申说,所举示的方言词是从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汉语大词典》的地方分卷调查的。为节约篇幅,把词典全名做简称,如《洛阳》指《洛阳方言词典》之类,也不交代编纂者与出版时间。引《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也简称《汉大》、《现汉》。
词典对“拍马屁”等词的释义大致是“谄媚奉迎”、“指谄媚奉迎”、“比喻谄媚奉迎”三类,本文一般不作引述。这三类解释共同的是都避言“拍马屁”字面为什么能表示谄媚奉迎的词义。“指”字透漏出词义与字面是有距离的,而“比喻”也就是直接指明距离就是比喻,而不是用“拍马屁”本身来表示词义。但“拍马屁”的动作绝对不能比喻谄媚奉迎。比喻的解释错误。
《南方周末》2004年12月9日刘炯朗专栏《拍马说》:“文字和语言是一种工具,到了文人、作家的手上,大师、名嘴的口中,它就升华到艺术的境界。扼要或详尽,精确或模糊,直述或含蓄,严肃或风趣;究根穷源,玩味品赏,模仿师法,变化创新,的确是乐在其中。”这概括得很传神,而对“拍马屁”的具体解释却是错误的:“在中国盛产马的草原地带,人们牵马相遇时会拍拍对方的马屁股,敷衍说‘好马、好马’,博取马主人欢心。‘拍马屁’与我们今天摸小孩头说‘好聪明、好聪明’是一样的。”
然而这个词并不是产马的草原地带群众创造的。《汉语大词典》“拍马屁”的最早例子是《官场现形记》和秋瑾文章中的。“拍马”的例子是鲁迅文章。1924年刊行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交际》有“拍马屁”词,却是江苏南通话。可见这个词语恰是马很少的南方人创造的。
再说,马的性子是比较暴烈的,特有“烈马”一词,旧时侠义小说的英雄坐骑被称为红鬃烈马。马是不让生人摸它的屁股的,摸者往往被马踢,何况拍马的屁股。而且,“屁股”也不能说成“屁”;“屁”又是既不能拍也不能摸的。宁波话杭州话都不说“拍马屁”,却是另说“马屁”;“马屁精”、“马屁鬼”是骂善于拍马屁的人。《汉语大词典》:“拍马:拍马屁。”扬州话既说“拍马屁”,也说“拍马山”。武汉话也不说“拍马屁”,另说成“拍麻皮”。湖南娄底话说“捧马屁”。这些同义词语证明它们都不是从拍马的屁股来说的,所以,或者不说“拍”、“马”、“屁”的某一个字。
看来,从“拍马屁”的字面的无从知道之所以有谄媚奉迎词义的理据,必须从它的词语家族考察。
与“拍马屁”词义对应的书面词语是:阿谀、阿从、阿附、阿曲、阿好、阿奉、阿循、阿谀逢迎、谄媚奉承等等。见字明义。与此不同的是典故式的“舔痔”。
《庄子.列御寇》:“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悦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紙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这是用舔痔疮来讽刺阿谀逢迎,由此产生了“舔痔”以及“吮痈舐痔”之类书面词语。
方言也有它的同义词,却要复杂而趣难得多,词的用字与词义不一致,知词义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词典都回避词的理据解释,或释为比喻义而误。它们数量多,都有以谐音形成趣难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五个区系。
第一区系是“舔沟子”类。
《牟平》、《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哈尔滨》等有此词。《武汉》又有“舔屁股”。《太原》、《忻州》、《扬州》有“舔屁眼”。《成都》、《贵阳》有“舔(肥)屁眼”。据后者可知“舔沟子”的“沟子”即指屁股,即可以认为这是与“舐痔”相承的说法。清道光十四年刊本高某(静亭)为广东人学官话编写的《正音撮要》卷二《笑人.骂人》已有“舔眼子、溜沟子”二词。“眼子”指屁眼。这是早期文献例证。
《西宁》又有“舔沟油”。油,自然不是实指,当是“由”的谐音趣说,同于“从”,指顺从。自然也可是“游”的谐音,游处、交往义。本是“舔沟.由(或:游)”的深层结构,趣假为“舔.沟油”表面结构。
第二区系,是“舔沟子”的变体“溜沟子”。
《太原》、《忻州》、《乌鲁木齐》、《西宁》、《哈尔滨》等有此词。也有异形词“溜勾子”、“溜钩子”。如《汉语大词典》言“溜钩子:亦作‘溜沟子’、‘溜勾子’。”用例为《官场现形记》第四回:“他这人专门替人家拉皮条,溜钩子。”康濯《春种秋收.腊梅花》:“我老三溜勾子,给财主家当狗腿。”而于“溜勾子”、‘溜沟子’条都简作:“见‘溜钩子’。”即把“溜钩子”当做正体,处理为主条,另二者为异体,为副条,恰恰把实际事理弄相反了。“溜沟子”才应是正体,应处理为主条,这是本文讨论的第一个小收获。
《忻州》:“溜(达)=溜舔=溜沟子=爬沟子=溜沟涮棒。”这是动词,相应的指人的名词是:“溜沟子货=舔屁眼货=爬沟子货”。其中“爬沟子”的“爬”字应不是字面常义而费解。但该词典:“爬:骂人品行不好。”这是有音无字的记音字,应当就是“爬沟子”中的意思,对此行为表示批判。如此,则“爬沟子”的“沟子”就不是指屁股了,而另是“沟、够”的谐音隐曲。《现汉》“够:(3)(用手等)伸向不易达到的地方去接触或拿来。”拍马屁、巴结,就是向某人靠拢攀附。陈刚《北京方言词典》:“狗气:好谄媚的贱气。”“狗事:巴结差使。”陈刚、宋孝才、张秀珍《现代北京口语词典》:“狗:1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巴结。狗颠儿屁股三儿:形容为了巴结人而东奔西跑地献殷勤的样子。狗性:有献媚的性格。”
如果不作如此理解,则“溜沟子”的“溜”无法解释。它不是“舔沟子”的“舔”的同义词,在“溜”的义项中只有“随顺”义合宜,指随顺其人。“溜达”应写成“溜搭”:随顺、搭配。溜够,即:随顺而攀附。试比较:“随顺屁股”、“用石灰等抹屁股缝”,诸如此类的解释都不成义。《牟平》:“溜沟子:溜须拍马。”该词典:“柳(按,同音同调的同音代替字):跟着别人学说、学唱。够(同音同调):用手向不易达到的地方去接触或拿来。”牟平此词,一般说来,也是“溜够”,即“随顺而攀附”的理据。由牟平话特殊说来,是“柳够”的事理。
第三区系,是“溜须”之类。
《汉语大词典》:“拍马溜须:比喻谄媚奉迎。草明《乘风破浪》六:‘新社会拍马溜须根本吃不开。’”又“溜须拍马:谓谄媚奉承。”例子取于萧军《六月的矿山》、《暴风骤雨》。又“溜须:见‘溜须拍马’。”对难点的“须”回避解释词义与胡须有什么关涉。
《济南》:“溜须=溜须舔腚=舔腚。”陈刚《北京方言词典》:“溜须:献媚,拍马屁。常连说(‘胜’是牲口的**)。”《哈尔滨》有“溜”、“溜须”、“溜须舔腚”、“溜须捧胜”的系列词,也都对“须”字无解释。
笔者根据这个词语家族的共同性以及其它大量的谐音趣难词,确知“须”是由“戌”同音同调或异调的谐音,是“戌狗”的省说因而指狗。民俗把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搭配体系中,戌与狗对应。而此“狗”又实际是上述“溜沟子”中“沟”所隐曲的“够”。即同是“随顺”与“够(巴结)”复说的隐蔽结构。否则,“随顺胡须”成何意思?
够一狗—戌一须,这类几经曲折而表达意思,是民间“市语”常见的特殊方法。宋代曾慥《类说》卷四引唐无名氏《秦京杂记》:“长安市人语各不同,有葫芦语、锁子语、纽语、三折摺语,通名市语。”这些名字说明唐代时隐语已有多种曲折方法,其中“三折语”就是多种曲折类型。方言谐音趣难词多有如此的。
第四区系,是“拍马屁”系列词。
《现汉》:“拍马屁:〈口>指谄媚奉迎。也说拍马。”又“溜须拍马:〈口>比喻谄媚奉承。”《汉语大词典》:“拍马:(1)拍马使前;纵马。(按,例略)(2)拍马屁。”又,“拍马屁:比喻谄媚奉迎。”显然,“拍马屁”中的“拍马”不是“拍马使前;纵马”的意思。
也可说成“拍马”,说明“屁”必非实意而可无;又可说为“马屁”(见后文),说明“拍”也必非实意而可无。
从前面讨论“溜须(戌)”、“溜沟(够)子”可得到提示,“拍马屁”也不是字面意思,而理据应当与“随顺、攀附”相类似。方言词语多有以“马”言“码”的连接意思,如立即义的“马上”,即“(与说话的时候)相接连的时候”。有以“皮”、“屄”、“屁”言“脾”的脾性意思的,如“顽皮”即“顽的脾性”;南昌等地话的“啬屄”即“吝啬的脾性”;贵阳话“淡皮拉沙:颜色淡”、“淡屁拿沙:味道淡”即“淡性”。“拍马屁”中正是如此。“码脾”:与某人脾性连接,即指投合,谄媚奉迎。“拍”的情况较复杂。下面从有此词的不同方言一一做具体论证。各方言的“马、码”不是同音同调,就是同音异调,非常整齐,所以下文省言此点,只及“拍”、“屁”两个字的曲折。
《东莞》“拍”本身有相合的意思,如“拍硬档:紧密合作,紧密配合。”“拍档=夹档:(1)合伙儿。(2)合伙人。”“屁、脾”,同音异调。如此,拍马屁,实是“合码脾”的事理。
《海口》“拍”,本身义为“做”。“屁、脾”读音相差很大,但“屁、陪”同音异调。“做码陪:对某人做连接陪同。
《福州》“百”,不送气清声母;“拍(:做)”,送气清声母。“屁、鄙”同音异调。“脾”,不送气清声母广屁”,相应的送气声母。词的理据:多次与某人连接靠拢的脾性是可鄙的。
《上海》:“拍拍屁股:很轻松地丢开不管。”显然,“拍马屁”不会是如此字面意思。“拍、百”,是送气与否的区别,近音谐音。“屁”,送气清声母;“脾”,相应的浊声母。百码脾:百次投合脾性。“马”有两读,词中读音与“码”同音同调,而另音与“码”韵母不同。这充分说明是专门选择可谐音的一种读音。
《宁波》又说“马屁”、“马屁精=马屁鬼:骂擅拍马屁的人。”谐音完全同上。“码屁”:连接脾性。“码屁精”:对连接脾性精通。
《哈尔滨》“百、拍”,送气与否的区别。“屁、脾”,同音异调。
《苏州》“拍、百”,送气与否的区别。“脾、屁”,清浊声母之别。
《丹阳》“拍、百”;“脾、屁”,都是送气与否的区别。
《崇明》“拍、百”;“脾、屁”,都是清浊声母之别。
《金华》“拍、百”,送气与否的区别。“脾、屁”,清浊声母之别。
《杭州》无“拍马屁”,而有“马屁”、“马屁精”。“屁”送气清声母;脾,相应浊声母。
《娄底》“拍马屁=捧马屁。”“拍、巴(粘住义广,清浊声母之别。“屁、脾”,清浊声母之别。马屁也不可捧。“捧、帮”,送气与否的区别。该词典,“帮:形容词前缀,表示程度深。”如此,帮码脾:很紧连的投合脾性。或,“捧、傍”清浊声母之别,“依傍”与“连接”同指。
《乌鲁木齐》“拍”与“陪、配”同音异调。“屁、脾”,同音异调。
《贵阳》“百、拍”,送气与否的区别。“屁、脾”,同音异调。
《柳州》“百、拍”,送气与否的区别。词典中未见“脾”字音。
《武汉》:“拍:(1)用手掌打。(2)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粗话叫‘拍麻皮’。”“麻皮”标同音代替号。“百、拍”,送气与否的区别。“麻、码”同音同异;“皮、脾”,同音同调。
《南京》“百、拍”,送气与否的区别。词典无“脾”字注音。
《扬州》:“也说成‘拍马屁’、‘拍马山’。”“百、拍”,送气与否的区别。“屁、脾”,同音异调。方言俗语从城乡差别的角度用“山、村、乡、土、沙、尘”等字,对人的各种不好情况表示贬斥,传示贬义感**彩。详见本书《详释“两头蛇、三脚猫、乌眼鸡”等系列词语》。
《太原》“拍”字两读,词中与“百”送气与否的区别。另音则不可谐音。“屁、脾”,同音异调。
《黎川》“拍、百”送气与否的区别。而“百”另有黏附义。“屁、脾”,同音异调。
《萍乡》有“拍马屁”词,但该词典:“拍(标同音代替号)马:前缀形容词,形容严格合缝。参见‘马’。”“拍散:前缀形容词,形容结构松散。”由此可知“拍马”实即谐音“拍码”指连接,与“拍散”恰相反。参见的“马”是去声,有专条:“马:用‘马子’等联接、固定。”“马子:联接、加固木器用的小金属件,一般如马钉。”其实,是“码”变调的异写。又有:“马子:锄头等农具的附件,铁制,‘凹’字形,装木柄时垫在孔内,再在马子和柄之间打入木楔。也叫‘铁马(子)。’”而这个“马”却与“码”同音同调。“拍马”与“拍散”中的“拍”标同音代替号,即不是字面意思,则“拍马屁”中应该相同。自然也可以是“拍、百”送气与否的区别。屁、脾,同音异调。
第五区系,其它杂类,指与“拍马屁”字面虽不同,但也是谐音趣难的同义词。
福建建瓯说“穿花鞋”,甚为奇特。是由“穿、串(同调)”,“花、伙(异调)”,“鞋、挨(异调)”谐音。倒序为“挨串伙”:挨靠串成一伙。
《忻州》:“溜(达)=走上水=溜舔=溜沟子=爬沟子=溜沟涮棒:巴结,逢迎。”又“涮搅=涮棒子=涮坛子=喝泔水=扶上水=扶下颏:比喻用语言巴结逢迎上司。”
这一组共十二个词语都不是字面意思,只有弄清楚谐音才可知词义的由来。而词典全都以比喻解释,并不合宜。比如,走上水即走在水的上游,如何能比喻用语言巴结逢迎上司呢?而“扶上水”,上水怎样可扶呢?“溜沟子”等四个前面已经解释,这里解释其余八个。
其中,“涮、酸”;“棒、傍”都同音异调。“搅、交”同音同调。“涮棒”即酸傍:依傍(某人)的行为令人反感作酸。“涮搅”即酸交:令人反感作酸的交往。“坛、挡”,送气与否的区别。该词典:“挡:搭,架。”则“涮坛”即酸挡:使人反感作酸的结合、搭靠关系。按,成都方言“涮坛子=讪谈
子:开玩笑。”很显然,“涮坛子”的谜底曲折正是谐音“汕谈子”。这两个同名异实的“涮坛子”可互证趣假。“喝泔水”是“合(同音同调).赶(同音同调).随(同音异调)”的谐音:趋赶、合同、追随某人。“走上水”、“扶上水”各是“走随上”、“附随上”的理据。“扶下颏”是“附靠肮”谐音:附靠人是肮脏的。“颏、靠”,前者有喉入声尾,后者无。“下”字有两读,词中与“肮”音近,而另一读音则相差很大。又,“涮淘:(1)比喻哄骗。(2)涮搅。”很显然,两义间不是同一理据的引申关系。次义时是“酸套(同音同调)”的谐音:与那人相套合令人反感作酸。
《金华》“拍马屁=塔麻油:指谄媚奉承。”按,“塔、踏”,清浊声母之别。“麻、码”,同音异调。“油、由”,同音同调。踏码由:同步连接而从。《杭州》“浇麻油:比喻拍马屁,谄媚奉承。”又“搨麻油:谄媚奉承。”前者是“交码由”,后者是“搭码由”的曲折。而故意用“搨油”之义为涂抹油的趣难。为什么“浇麻油”是比喻,而“搨麻油”又不是呢?后者非比喻为确,则前者也非比喻。参见《西宁》“舔沟油”条。
《萍乡》:“犓卵坨子:不惜降低自己人格地谄媚奉承。”但该词典,“卵坨子:骂人的话,指做不来事偏要去搀乎,反而碍事添乱的人。”正与词义相反。“犓,凑”;“卵、圞(圆)”;“坨、垛(架、叠)”,都同音异调。理据:凑合、圆合、架合(脾性)。
“呵卵”。《汉语大词典》:“比喻谄媚奉承,达到下流地步。卵,睾丸。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三.系虎阴》:‘予初闻之,不能掩口,深思为人呵卵而受害者众矣,岂独虎也哉!’”又有“呵卵脖”。《汉语大词典》:“犹呵卵。《金瓶梅词话》第五三回:‘自家又没得养,别人养的儿子,又去襁遭魂的桠相和,呵卵脖’。”对“呵”字都注音是he,它的义项是:(1)责骂;呵斥。(2)喝道,喝令行人让路。(3)护卫。(4)嘘气;哈气。(5)笑声。(6)犹如喝,饮。但这些意思都不能搭配成“呵卵”“呵卵脖”,“呵卵”“呵卵脖”也都不可能有此比喻意思。
《扬州》也说成“呵捧”、“呵大卵子”。但“呵”不应是“呵责”字面意思,而是“和”字同音异调谐音。该词典,“和人:能团结人;与别人很好地相处。”“卵、攜”同音异调。该词典:“搠:(2)使人不能离开。(3)笼络人。”《柳州》:“拍马屁=捧大脚=捧卵脖:奉承;谄媚。”即“捧、朋(:朋党)”同音异调。“卵、圞(圆)”同音异调;“脖、泡”同音同调,“一泡屎,,的“泡”。“朋”与“圆”复说:臭味相投的一伙。《崇明》:“捧马屁=捧卵胞:指谄媚奉承。”即“捧、帮”送气与否区别。“卵、圞(圆、合)”同音异调。“胞、包”同音同调。理据:合为一帮一团。《丹阳》就作“和捧”“和卵脖”。而“和”与“呵”同音同调。宜兴县张渚话说“呵奉”“呵卵脖”。前者是平实说法,后者是谐音趣说。可见“呵卵”“呵卵脖”是吴语词。方言词中的字与普通话读音不同,很容易按普通话理解而大误,由此例可见《汉语大词典》这类方言词条,必须交代方言读音及意思。
北京及哈尔滨说“溜须捧胜”。《哈尔滨》:“捧胜:为有势力的人捧场。”又,“捧臭脚:谄媚奉承。”“捧、朋”;“胜、生”,都同音异调。朋生,朋党之人。生,指人的词尾。古语如“友生”,今语如:先生、学生、男生、女生,词例甚多。“捧臭脚”即“朋凑交”趣说。被捧的都是显赫者,不能以“臭”来评价。
《徐州》:“吸喋(标同音代替号)子=吸:趋炎附势,巴结奉承。也说‘舔’、‘舔腚(眼子)’;青少年也说‘偷吸’。”按,“吸喋”应是由“喜(异调)叠(同调)”谐音:喜欢重叠相合。“偷吸”是“投习”谐音,即投合习惯。
“撮鬼脚”“虚撮脚”“鬼撮脚”。《野叟曝言》第26回:“别人会献殷勤,撮鬼脚,你说他是功臣。”《型世言》第18回:“又见哥哥与刘、曹两姐夫,说笑倶有,主做一团。就是亲友与童仆,都向他两人虚撮脚。”《警世阴阳梦》第一卷第三回:“他也帮着进忠兜揽这事,鬼扯腿,虚撮脚,也着他混了四五十两银子。”《醋葫芦》第十回:“那都院君偏不喜侄儿别的,刚只喜的是虚奉承。”按,“撮”即撮合。“鬼、归”谐音:归附。“却、交”谐音:交结。虚一戌一狗一苟,四曲折。表示对谄媚奉迎的斥责。
《建瓯》:“揽裤骹:拍马屁。”而“揽:招揽;拍马屁。”“裤”与“範”同音异调谐音,意思是动词:箍。骹,意思是脚与小腿相连的部分。显然与词义不合,因对拍马屁的直接说法是抱大腿、抱粗腿。则“骹”是“交”的谐音。
以上所辑释“拍马屁”家族词语共54个,其间的蕃衍异同,大宗小支,理据趣难,都得彰显。与同义的书面词语比较,它们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内涵丰富、细腻多味。
然而,众多词典清一色不知它们谐音趣难的关键,或避言理据,或以比喻为释。而比喻却是要用直接、显明的共同性来说明间接、不明显的共同性。所谓的比喻都违反了这个常识。
所以,这批因为惯用而仅知道词义的词语,连方言专家实在都是“不求甚解”的。它们对方言乃至一般词语研究都有很大的启发。
(原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补说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石汝杰、(曰)宫田一郎主编《明清吴语词典》对“掇臀捧屁”、“掇臀放屁”、“掇臀呵卵”都解释成:“形容拍马屁的丑态。”其实词义只是拍马屁。“掇”是“得”或“德”的谐音:粘。“臀”是“屯”或“囤”谐音:聚合。“捧”是“逢”的谐音:合。“屁”是“脾”的谐音:脾性。“呵”是“扈”或“和”的谐音。“卵”是“孪”的谐音:以孪生比喻。词中没有表示“丑态”一层的语素。“丑态”云云,是释者把虚假的“掇臀捧屁”等误认为真实,而不可能有这样的动作。
又,“呵卵脬:不择手段的拍马屁。又作:呵卵、呵脬、呵卵捧脬、呵卵捧屁、呵脬捧腿、呵脬捧卵、呼卵脬。”词义也只是拍马屁。“呵”“卵”“捧”“屁”的谐音已经见于上条。“脬”是“胞”的谐音。“呼”是“呵”的别写。词中没有表示“不择手段”一层的语素。“不择手段”云云,是释者把虚假的“呵卵脬”等误认为真实,而不可能有这样的动作。
这两组词语又说明“拍马屁”词语家族理据的共同性。
帛书《五十二病方》“人病马不痫”考证——癲痫病方言谐音趣难名称系列
1974年初,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知最早的古代医方书,其中有对52种病的270多个医方。第146行残留的文字是病马不间(痫)者”。
文物出版社1979年出版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确切的校勘,“间”是“痫”的通假字。对此句,设注(后文对此注称“原注”):
“此题后尚有‘人病□不痫’、‘人病羊不痫’、‘人病蛇不痫’三题,四种病名与《千金要方》卷五所载六畜痫,即马痫、牛痫、羊痫、猪痫、犬痫、鸡痫相似。这一类疾病系以发作时患者所发声音及所呈状态命名,如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云:‘马痫,作马嘶鸣。’‘羊痫,作羊叫声。’‘牛痫,作牛叫声。’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三十四《癫狂痴呆论证》:‘马痫、牛痫……此不过因其声之相似,遂立此名。’……所谓‘人病马不痫’,可能是不使马痫发作的意思。至于马痫的症状,见《千金要方》卷十四:‘马痫发时,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皆热,坐小时膏气脑热不和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