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类,谐音“户”
蜥蜴古名守宫,宫犹户。又叫壁虎(户)、蝎虎(歇户)。湖北襄阳叫“西虎(息户)”。福建福鼎叫“壁蟹虎儿”,“蟹”也由“歇”来。浙江丽水叫“白蚁虎”。“白蚁”由“掰尾”谐音,指遇敌咬住尾巴时主动断尾逃生。“尾”的口语音同“蚁”。同一个虫,用虎、蝎、蟹、蚁等来称说,更可见趣巧。蝙蝠的穴在屋檐里,方言称名中多见“虎(户)”的谐音。河南封丘、平兴:檐马虎(码户)。开封、兰考:檐面虎(眠户)。河北天津、沧州叫:檐巴虎。贵州清溪:檐老虎。
清厉荃《事物异名录.昆虫下.螗》:“虎荟、土鳖俗呼蚌虎。蚌者屋蠹也,此屋气能制蠹,令蠹尽死,故名蚌虎。”但是“蚌者屋蠹也,此屋气能制蠹”实在是不知所云的话,蚌能使屋中即门窗柱椽等的蛀虫都死掉,也是无稽之谈。蚌能制蛀虫,也与土鳖没有关系,为什么会用来取名?实际是从“傍户”谐音的,此虫生活在屋壁下。“虎荟”之名也是谐音:户汇。
户,可指称人。对有某种缺点或不足处的人,往往以“虎”作谐音趣侃。《金瓶梅》第57回:“却被那些泼皮赖虎常常作酒捞钱,抵当不过,一会儿,把袈裟也当了,钟儿磬儿多典了。”北京方言,睡虎子:爱睡的人。吃虎子:贪吃的人。皱巴虎儿:初入社会的青年。山西忻州,挨打虎儿:常挨打的人。趴地虎:矮人。山西平遥,睡蛋虎:贪睡的人。济南,哭鳖虎:爱哭的人。“鳖”谐音指嘴憋。尿鳖虎:尿床小孩。厦门:大食虎;食量大的人。山西运城、永济,戾把虎:外行。福建永春,枵甲虎:很饿的人。丹阳话把身材粗短的人叫,“矮脚虎”,《水浒》王英的外号“矮脚虎”同此。
苏州,老虎勿动身:已安定下来,不再挪动迁移。用居住老户作比喻。
不少地方如太原、洛阳等地,把不长阴毛的成年妇女叫“白虎星”、“白虎精”,以为她克夫妨祖。影响泛化所至,与家中祸事有牵连或并无牵连的妻子,也会以此斥骂。谐音的“户”指**。白,不指颜色,而是“没有”义。白户,指其处无毛。迷信说法利用谐音手段,借助此项研究才可以从根本上讲出道理,破除迷信。
第九类,谐音“戽”
《汉语大词典》:“打虎跳:手脚先后着地,向前跳跃或侧向翻身。清翟灏《通俗编.俳优》:‘今以引腰跳掷曰打虎跳。’”又,“豁虎跳:一种类似虎跳的动作,常用以形容欢跃。明徐羔《杀狗记.乔人算账》:‘常言道:拿贼不着,贼在门前豁虎跳。”’两释不一致,各有误。手脚先后着地向前跳跃,便如蛙跳。虎跳与狗猫等跳没有什么区别,没有用虎跳形容欢跃的。词为吴语词,义即侧手翻,“虎”是“戽”的谐音,水车。水车便是侧向转动的。《崇明方言词典》:“豁虎跳:侧手翻,一种翻跟头的方法。”《杭州方言词典》:“打虎跳:一种体操动作。两手上举,侧身三百六十度翻转。”《苏州方言词典》:“甩虎跳:翻跟头的一种,难度较大,京剧舞台上武打中多这类动作。”《宁波方言词典》:“虎跳:侧手翻。”吴语“豁”有摔、甩、挥之义,音同“甩”,所以苏州说“甩虎跳”。北方或叫:打车轱轮。
第十类,谐音“淴”
义为洗。绍兴话说:虎手、虎脸、虎浴等。
第十—类,谐音“忽”
《汉语大词典》“虎”的第4义:“形容迅猛。”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自成从火边虎地站起来。”刘白羽《战斗的幸福》:“他并不像旁人那样虎的就起来喊叫:‘上级放心,任务交给我,保证完成。’”“虎”,无迅猛义,“忽”可传示此情。
武汉话,飞虎队:对无证流动商贩的戏称,遇有检查、纳税时迅速转到别处。即由“以忽地飞走为对策”意思的变序而谐音。北京方言,虎拉车:苹果的一种,有香气,但不能久存。由“忽拉撒”谐音,指市场上忽然就消失不见了。又作“虎拉槟”,由出现时间很短的宾客意谐音趣说。东北话,虎拉巴达、虎拉巴儿:突然。其中“巴达”为象声词,指快,省为“巴”又作儿化。元剧“忽剌八”可对比。
西宁话,虎担腿:跷二郎腿。“忽弹”的谐音,忽闪、动弹。西安:二郎担山。即,浪儿弹闪。二郎担山是民间神话故事。《东莞方言词典》:“老虎氹=老虎忽:后颈窝。”那“忽”字即指说话、吃饭时此处忽闪而动,窝有深浅变化。“虎忽”是虚实照应。词典却为“忽”标同音代替号,以为“虎”是字面实意,误。
第十二类,谐音“互”
福州话,老虎:谑称卖买活动中的经纪人。按,从汉到唐叫:互市郎。唐人“互”写得与“牙”近似,又叫牙郎之类,今多数地方如此。福州话此词谐音之中包含着远古的信息。
广东汕头、揭阳话,老虎背猪:互相把人反背在背上的游戏。“互牢背著”谐音而倒序。《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优伶类.武行中》:“扑虎:数人互相趺扑也。”福建泉州:虎仙水牛倦:两败倶伤。厦门,虎瘡水牛癌:与“人困马乏”义同。按,两词理据相同。仙,谐音厦门话的“瘡”字,义为疲倦。水,谐音“摧”,毁坏义。牛,谐音“愚”,指这是愚蠢的。瘟,义为倦,《集韵.寘韵》“病也”。词的理据及顺序本是:互相摧毁疲倦而愚蠢。
《厦门方言词典》“虎鼻獅:比喻嗅觉灵敏。”虎獅对血腥,狗对粪便,猫头鹰对腐鼠,鼠对油香嗅觉灵敏,但都不如人对各种气味均灵敏。没有用某一动物鼻子比喻人一般嗅觉的事理。“虎鼻獅”是调侃语而不通顺。不是比喻。“互鼻使”谐音:老天给的鼻子真管用。厦门话“互”有“给予”义。
第十三类,谐音“富”
广州话,老虎衫:赴宴穿的高价新衣。
第十四类,谐音“赴”
香港、广州、东莞,老虎蟹:表示坚持做某事。“劳赴澥”的谐音,即赴汤蹈火都不辞。
第十五类,谐音“俘”
丹阳话,抓老虎佬:一种游戏。当由“抓牢俘佬”谐音。俘佬,指被抓到的人。
第十六类,谐音“妇”
广西柳州话,飞虎:柳州特产的棕鼯鼠,用为妇科良药。有飞膜,能滑行。古称“飞鼠”。柳州把蝙蝠叫飞鼠,所以用“飞.肥妇”的药效另取名而谐音为趣,但“飞”被“肥”淹没。
第十七类,谐音“伏”
柳州、丹阳等地同义的“秋老虎”词中另谐音“伏”,言秋天却成了年老的伏天。
第十八类,谐音“火”
崇明、上海、温州、娄底话“秋老虎”词中如此谐音广老火”指持续的热天。《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杂业类.麻油店》:“老虎:炒芝麻之灶也。”只取“火”之义,因“虎”而虚粘“老”。《中国秘语行话词典》对此释言:“此系‘老虎灶’之歇后藏词构造。”不妥,因炒芝麻不能火大而炒焦。苏州、上海等地“老虎灶”也可是同音同调“火”的谐音,与“虎、呼”谐音殊道同归。
上海旧时点高处的灯时要用“老虎凳”:长凳的一端竖支架,所挂篮子中放蜡烛等。《上海方言词典》言支架如竖起尾巴的老虎而起名。也是民间词源说法。支架什么尾巴也不像;即令像,仅有一尾也不成虎。由“劳登而点火的凳”意谐音并节缩。“登”合并于“凳”中,与刑具的“老虎凳”、“飞肥妇”、“虎葛”词的情况相同。
《本草纲目.西瓜》:“〔颖曰〕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应由“白火(指无火即去火广或“败火”谐音成“白虎”。
丹阳话把辣椒、辣椒面、辣椒酱,各叫辣虎、辣虎粉、辣虎酱。把一种像铁钉一样细长的辣椒叫“铁钉虎儿”。苏州话把辣椒直接叫辣火。
第十九类,谐音“伙”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党会类.小瘪三》:“跑老虎:收旧伙也。”此隐语应始于吴语。
第二十类,谐音“货”
上海话把带两个轮子的平板人力载货车叫老虎塌车,省说成老虎车。由“牢搨货”的堆积货物义谐音成“老.塌.虎”而倒序。无车厢,所载的货易掉,叮咛要搨“牢”。
杭州话,吓饭虎,指苦笋菜。宋周紫芝《刘主簿许饷苦笋》:“此君自是盘中虎,空想斑斑筋下文。”自注:“杭人重苦笋,呼为盘中虎。”诗言,吃着叫“盘中虎”的菜,筷子中却没有虎肉,叫人空想一番。盘中虎(货)即菜盘中好东西。
第二十—类,谐音“土”
海口话,虎头:前额突出的头。海口记音字的“土”,义为凸,与“虎”同音同调。
第二十二类,谐音“跗”
跗,指脚背。元代张氏《青纳袄.偷期》散曲:“蹙金莲双凤头,缠轻纱一虎口。”江西于都话“虎口”指鞋子靠近脚背的中间部分。这与指拇指、食指间距离的常见词义大不相同。
第二十三类,谐音“获”,指捉
晋崔豹《古今注》言:蝇虎又叫蝇狐、蝇蝗、豹子。“虎”与“狐”,都谐音“获”。“蝗”,谐音“惶”,指苍蝇怕它。上海今叫苍蝇老虎。可捕鱼的翠鸟又叫天狗、水狗、鱼师、鱼虎。李时珍说:“狗、虎、狮,皆兽之噬物者,此鸟害鱼,故得此类命名。”误,实从入水勾取、获鱼,如渔翁拟名。明王稚登《虎苑.杂志第十四》:“禽虫之善搏生者多称虎。如諕曰蝇虎,嬝曰鱼虎,守宫曰蝎虎,土附曰虾虎,刀噸剖苇食虫曰芦虎,皆以其善食物其物而有是名。”与李时珍的说法一样错误。蝎虎是谐音“歇户”。土附就是塘鳢,是吃各种鱼的。所谓虾虎,是另一种鱼。明黄省曾《鱼经.三之江海诸品》:“有虾虎之鱼,类土附而腮红若虎,善食虾。俗谓之新妇之鱼。”另解释成腮红若虎。《汉大》”虾虎:土附的别名。”引此为例,是不准确的。所谓“芦虎”,实际是一种蟹。宋洪迈《容斋四笔.临海蟹图》:“芦虎,似澎蜞,正赤,不可食。”明杨慎《异鱼图赞》卷四:“蟹有石羝、蜂江、芦虎:石壳铁卵,不中鼎俎;好事取之,充画图谱。”芦虎“正赤”,与“虾虎……腮红若虎”相同。则“虎”或是吴语“火”的谐音,或是“膜”的谐音,都指红色。
第二十四类,谐音“弧”
某种溪水毒虫有异名:含沙、射影、水弩、短弧、水狐、水虎。见《本草纲目.溪毒虫》。狐、虎,都谐音弧,与“射”、“弩”相承。
第二十五类,谐音“锪”
徐州话,皮老虎:橡皮制的疏通下水道的碗形而带长把的工具,或叫水搋子、水拔子。谐音“德”,摇动。指使疏通的动作。
第二十六类,谐音“鬍”
哈尔滨,白虎嘴儿:不长胡须的成年人。白,非白色义,指没有,即“白手起家”的“白”。
谐音使差别极大的词义共寓一形。如“白虎”指女阴无毛、男人无胡须、西瓜、石灰、豆腐。“老虎”“黑虎”所指则更多。这实在是汉语独有的奇特现象。
第二十七类,谐音“幠”
徐州话把白化病叫:白虎。徐州话“幠”与“虎”同音异调。“憮”是覆盖的意思。白憮,即白色覆盖全身,指毛发都是白的。
第二十八类,谐音“附”
丹阳叫“虎皮蛋”的是:鸡蛋煮熟去壳,油炸,再红烧。丹阳话“虎”有fu、xu两音,此词中读fu,谐音指另附有一层皮。
第二十九类,谐音“武”
上海话,打个虎势、做个虎势:打起精神。即以“勇武”指精神。
以上例示的180个词语(笔者辑例200多个),石汝杰、鲁国尧先生特引王念孙对词语以音求义的论述而言:“我们在研究方言时,也应该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研究方言字、词,最重要的是‘会通’二字。”这是很有见地的。一般认为以音求义只适用于古汉语通假义。其实谐音隐实示虚与通假在隐蔽理据方面是同一的,甚至可以说是群众盗机逆用,反客为主的发展和创造;当然不同处也很明显。
(原载《吴语研究.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