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4-7个月宝宝的疾病防治(1 / 2)

天天小说 www.365xs.pro ,最快更新养育健康宝宝的秘诀最新章节!

宝宝就像那刚刚萌发枝芽的小树,总要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风风雨雨,这风雨就是给宝宝带来些许伤害的疾病。那么,在护理宝宝的过程中,爸妈怎样才能让宝宝少受疾病的折磨,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呢?

想要宝宝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未雨绸缪,做好宝宝的疾病防治。

(一)宝宝的健康检查及疫苗接种

宝宝的身体健康与否是可以通过身体指标检查来判断的,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指标都在随时发生着变化。所以,爸妈可以针对此时宝宝的一些身体特征做一个全面的健康检查以确定宝宝健康与否。当然,与宝宝的健康密切相关的,还有疫苗的接种,爸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忘了给宝宝接种疫苗。

身体健康

在宝宝4-7个月期间,爸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宝宝是否身体健康:

视觉:这阶段的宝宝,眼球会跟着颜色鲜明的物体转动,如果你拿着如色的纸片来回移动,他的眼球也会随之移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观看周围的事物。

听力:宝宝会跟着声音的来源转头,只要在他耳朵边发出声音,他就会寻找声音的来源。

脖子:摸糢宝宝的脖子,看有无斜头、淋巴结肿大的状况。

脊椎:这时的宝宝坐着的时候已经不会摇头晃脑了,会直视前方,而躺着的时候,抓住宝宝的双手拉起,他上半身已经会顺势挺起,头同样也会直视前方。

抓握:这时的宝宝已经会张开手掌了,而且会抓握东西,不再只是反射动作而已,是真的会将物品抓住,并且本能地放在嘴里。

动作发育:会翻身,已经会坐。会伸手拿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塞入口中。

血液:6个月之后,由母体得来的造血物质基本用尽,若补充不及时,就易发生贫血。须分析贫血的原因,是饮食原因还是疾病造成的。在家时,注意观察宝宝面色、口唇、皮肤黏膜是否苍白,如果是,应考虑到贫血,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骨骼:6个月以后的宝宝,钙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缺钙会形成夜间睡眠不稳,多汗,枕秃。较严重的还会出现方颅,肋骨外翻,应让宝宝每天都有户外活动的时间。

疫苗接种

宝宝离开妈妈的身体后,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虽然妈妈通过胎盘、脐带给予了宝宝一定的免疫力,但由于出生后断了供应,这样先天性的抵抗力随着宝宝的生长也在慢慢下降,到宝宝6个月后就几乎耗尽。可宝宝要在现实环境生活,就难免会受到一些细菌、病毒的侵犯,如果抵抗力减弱,就很容易生病。因此,宝宝半岁后容易发热、感冒、拉肚子等。

抵抗细菌、病毒的侵犯,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因此,很多疾病将会影响到宝宝一生,如小儿麻痹症、白喉、百日咳、麻疹、乙型肝炎、结核病等。预防接种是把作用于某种疾病的抗体接种于人体。宝宝进行预防接种后,就会获得对此类疾病的特异的免疫力,这样就不会得相应的传染病了。

在给孩子接种疫苗前,家长应作五件事:

准备好孩子的《预防接种证》。宝宝接种疫苗时必须带上《预防接种证》,医生凭证接种,并在证上登记接种的疫苗名称和日期,以防止错种、重种和漏种。

掌握孩子的健康情况,注意近几天有无发热、拉肚子、咳嗽等,有没有接触过正患传染病的人,以便告诉医生作参考。因为宝宝如有病情,接种疫苗可能会加重宝宝原有的病情。此外,宝宝如果患有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癫痫病,或者发生过惊厥等,一定要告诉医生,让医生决定能否接种疫笛。

了解要接种的是什么疫苗,以及这种疫苗的作用、性质。如果孩子在前一次接种后出现了发高热、抽搐、尖叫等反应,或有荨麻疹、哮喘等过敏反应,都要告诉医生。

要给孩子洗净手臂。冬天接种前最好先洗澡,换上柔软宽大的内衣,既便于挽袖子打针,也不会磨擦针眼处皮肤。

饥饿和过度疲劳时接种,容易发生晕针,所以接种前应让孩子吃好,休息好。

宝宝4个月以后,要接种以下所列的疫苗:

第4个月时,第3次脊髓灰质炎疫苗;第4个月时,第2次百白破疫苗;第5个月时,第3次百白破疫苗;第6个月时,第3次乙肝疫苗。

7个月时,没有需要接种的疫苗。在初步了解这一时期宝宝所接种疫苗后,爸妈带宝宝到医院接种疫苗的时候,医生会提前告诉你下一个月宝宝该接种的疫苗名称,这时妈妈一定要记好,以便到时候按时给宝宝接种疫苗。

(二)宝宝的异常情况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碰到这些异常情况,妈妈保持冷静,不要因此心情急躁,首先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异常的,找到原因以后,还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原则,处理宝宝的异常情况,为宝宝健康发育做好护航工作。

常流口水

淌口水,医学上称为流涎,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现象。

婴幼儿时期流口水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个月就开始流口水,在5-6个月时更加明显。新生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唾液腺发育还不成熟,唾液分泌量较少,每天50-80毫升,所以口水不会流到口外。3-4个月的宝宝,唾液腺开始发育,唾液分泌量逐渐增加,每天200多毫升。6个月以后唾液分泌量更多,再加上乳牙的萌出,刺激了三叉神经,引起唾液腺分泌增加,但这时宝宝的口腔比较浅小,吞咽和闭唇动作还不十分协调,故分泌的唾液往往来不及咽下而流出口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吞咽功能趋于完善,流口水的现象便会自行消失,因此家长对此不必担心。

如果宝宝患了口腔炎、舌头溃疡等疾病,唾液的分泌会急剧增加。因为口腔及咽部疼痛得厉害,常常造成咽口水困难,这种病理性的流口水,常表现为口水突然增多,而且是黄色或粉红色的,有臭味。如果是这样,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如果宝宝表现为持久性流口水,则要考虑脑部的疾病,如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膜炎、脑炎后遗症等。由于脑部的病变,影响宝宝调节吞咽唾液的功能,从而导致流口水。

宝宝由于皮肤娇嫩,口腔周围的皮肤常因唾液浸溃,使皮肤发红,出现湿疹、糜烂,并继发细菌感染。

因此,对于流口水的宝宝要特别注意保持口角黏膜及其周围皮肤干燥,局部可涂些油膏,经常用柔软的纱布擦干口角,必要时可带围涎布。由疾病引起的流涎,应针对病因治疗。

吮吸手指

宝宝认识这个世界,首先是通过嘴开始的,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因此宝宝常会用嘴来吃手、啃玩具、咬衣角。

宝宝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他们强烈需要一种安全感,吸吮需求很强烈,尤其在就寝时间更为明显。不少父母担心宝宝吸吮手指不卫生,可能吃入很多细菌。其实宝宝这一阶段拿到什么东西都会往嘴里塞,相比之下,吸吮手指吃入的细菌可谓是微乎其微,只要注意必要的卫生即可。这是宝宝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不能强制剥夺,也不要大惊小怪。宝宝从一开始吸吮整个手,到灵巧地吸吮某个手指,这说明宝宝大脑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能够促进大脑、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处于婴儿期的宝宝吃手指头是很正常的现象,一般都采取顺其自然的原则。比如宝宝在临睡前有吃手指头的习惯,妈妈不必太担心,等宝宝一睡着,记得把手指头从他嘴里拿出来,不要让他吃一整晚,以免长此以往手指变形。也可以尝试让他抱着熊宝宝或是布娃娃睡,用这种取代的方法,慢慢地把宝宝的习惯矫正过来。相反,如果父母此时强硬制止宝宝吃手,反而会给宝宝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对别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在平时护理宝宝的过程中,当宝宝吮吸手指时,妈妈不妨给他一个好玩的玩具或带他到室外去散步等方式引开他的注意力,要是宝宝在不高兴时把手指或他物放到嘴里以安慰自己,那么最好先哄他髙兴起来,再帮他忘却吮手指。

在6-7个月时,一半以上的宝宝手指吮吸行为会停止。有些年幼的宝宝,尤其是在他感到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候,即使8个月大,也偶尔会表现出吮吸手指的行为。不过,只要宝宝的口腔没有发生病变,一般危害不大,慢慢地总会让宝宝忘掉这个习惯的。

多汗

宝宝出汗分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两种。所谓的生理性出汗是指:宝宝活泼好动,睡前大量的活动导致睡后头部出汗;妈妈给宝宝盖的被子过多,宝宝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再加上过热的刺激,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宝宝在入睡前喝了牛奶或吃巧克力等也容易引起出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