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蓝色苍穹,浓郁的红色沙漠,汹涌的黑色烟雾,病态的白色皮肤,丑陋的黄色脓包,阴郁的藏蓝车身,疯狂的橙色爆炸……所有鲜艳而极端、张扬而肆意的色彩碰撞在了一起,就像是画师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盘之后,制造的一场灾难,惨不忍睹,但是在施特雷洛那精致而巧妙、凌厉而果决的镜头之下,却勾勒出了一副浓墨重彩的恢弘画卷,奉献上这部二十年以来最精彩、最大胆、最出色、最勇敢、最诡异、最优秀的作品,在这部作品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以至于让我产生了一种浓浓的无力感。”
这篇影评,来自于“好莱坞报道者”的专业影评人米克-拉萨勒,不是“纽约时报”,也不是“芝加哥太阳报”,更不是“综艺”,而是作为西岸影评实力代表领军人物的“好莱坞报道者”,以至于当这篇影评火热出炉时,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
开篇,米克就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坚定不移的立场。
“在撰写这篇影评之前,我坐在电脑面前呆了足足一个小时,因为大脑里接受的信息着实太多了,以至于我不得不花费一些时间慢慢消化,理清思路,细细地回味‘狂暴之路’这部作品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画面,一切都是那么模糊,却又是那么清晰,这种矛盾的疯狂,让我产生了再次走进电影院第二次观影的冲动。这是自1983年高佛雷-雷吉奥(Godfry-Rggo)的那部‘失衡生活’以来,我再一次感受到镜头语言的强大和电影艺术的丰富。”
可以想象得到,米克撰写这篇影评的艰难。在此之前,西岸媒体势力几乎从来没有给兰斯过好脸色,即使是汤姆-克鲁斯领衔的“借刀杀人”也是如此,但这一次,情况却生了逆转,字里行间之中,都可以感受到米克的纠结和小心。
“作为导演,施特雷洛在镜头语言上展现出了独树一帜的想法——也许不是全部都那么讨喜,但不可否认的是,‘上帝之城’的场面调度、‘借刀杀人’的光线使用、‘罪恶之城’的色彩运用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次,施特雷洛更是将现场特效挥到了极致,打造出了一部风格犀利的作品,更为特别的是,几乎每一个镜头都经过了巧妙构图,不仅展现出了人物关系,同时还对剧情内心进行了心理暗示,将镜头语言的震撼层层叠叠地宣泄下来,一层一层地接踵而至,让观影真正成为了一种享受。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画面,女主角费罗莎跪坐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上,夕阳如血,清风徐徐,沙尘滚滚,她的假肢被丢在了身后,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但很快就被吹拂而至的沙粒掩盖,蔚蓝色的苍穹清澈得彷佛抬手就可以触碰得到,但朦胧光晕之间却遥不可及,空旷得让费罗莎看起来无比渺小,费罗莎仰天长啸,将内心的所有情感完完全全地泄出来。
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画面,却成为了2006年最唯美、最壮丽、最震撼的一个镜头。
费罗莎嘶吼之中透露出来的悲伤、绝望和痛苦,无疑是观众接受到的第一层信息。
仔细观察之后,就可以注意到,费罗莎的盔甲沾满血渍,脸颊也布满伤痕,她的假肢被无力地丢在沙漠上,几乎就要被掩埋,让观众可以感受到费罗莎内心的沉重和孤独,伤痕累累、步履蹒跚地长途跋涉,原本以为抵达终点,但却被告知终点已经消失不见,那份茫然和落寞是观众接受到的第二层信息。
又高又远的天空,又长又险的沙漠,微风吹拂,红色沙漠犹如白色细浪一般滚滚而至,混乱之中透露出来的宁静,有种惊心动魄的美,但隐藏在这份壮丽背后的,却是末世的艰辛和痛苦,没有水源,没有食物,甚至没有武器、没有同伴……也没有希望。浩浩荡荡的沉默让观众的心不由缓缓下沉,这种溺水状态的无力挣扎,一点一点将呼吸吞噬,这种苍茫和恢弘则是观众接受到的第三层信息。
但,这还不是结束。
在观影结束之后,细细回味时,却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末世背景之下女人地位的低下和艰难,费罗莎历经千难万险杀出了一条血路,但却依旧找不到任何出口,似乎除了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之外,别无选择。自由的消失、人权的毁灭、生机的渺茫……还有希望的湮灭,秩序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这才是废土末日最可怕的地方。这是第四层信息。
仅仅只是这一个镜头、一个画面,施特雷洛就将色彩的碰撞、空间的架构、光线的对比运用到了极致,激出演员最真实、最具爆力的演出之后,完成了整个故事的叙述。施特雷洛真正地将电影镜头演变成为了一种艺术语言,不需要台词、不需要动作,甚至不需要多余的剪辑和机位,就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呈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