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经见到李风云,开门见山,直接问,“赤峰之约,是否有效?”
当初在赤峰,李风云和杨善经曾有一年内互不侵犯之约定。
李风云需要时间稳定安东,更需要远征高句丽以谋求更快展,而杨善经则需要为大漠赢得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为牙帐主和派赢得更多话语权,所以双方都不想在安东大打出手,更不想让中土渔翁得利,白捡便宜。只是当时李风云无法确定安东回归谈判的最终结果,而杨善经也不能确定始毕可汗和牙帐在安东危机上的最后底线,双方只能先做个约定,然后走一步看一步,力争利益最大化。
现在安州这边大军云集,形势明显不对,杨善经当然着急,希望李风云给他一个真实答案,让他对当前形势有个正确认识。
李风云一边请杨善经坐下,一边笑道,“赤峰之约,当然有效,怎么?你想反悔?是不是牙帐那边有了决策,打算不惜代价夺回安东?”
杨善经没有回答,而是追问道,“城外大军如何解释?”
“某就知道你会误会。”李风云揶揄道,“看到连营十几里,你是不是吓得魂飞魄散?”
“误会?”杨善经冷笑,“你的主力大军都在赤峰,这支大军肯定由幽燕而来,某岂能误会?当初在赤峰,你曾预言中土要动第三次东征,但如今中土大军却出现在安州,这如何解释?”
李风云笑着摇摇头,“某说城外大军都是某的人马,你信不信?”
“某当然不信。”杨善经不假思索地说道,“你如果有这么多军队,早在长城内杀出一片天地了,何须冒着全军覆没之险出塞作战?”
“你不信也得信。”李风云收敛笑容,神情严肃地说道,“城外大军就是某的军队,是某留在燕北的军队。”
接着李风云把当日自己北上转战,深陷包围,不得不兵分两路,一路留守飞狐保个退路,一(出塞攻打安州之事和盘托出。
杨善经将信将疑,“十几万人马,就这样大摇大摆安全出关了?你至今没有真正回归中土,皇帝又凭什么信任你,让你的实力急骤暴涨?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东都当然不会养虎为患。”李风云说道,“某这十几万人马之所以安全撤至安州,是因为某付出了让东都满意的代价。”
“什么代价?”杨善经急切问道。
“某将率军参加第三次东征。”李风云说道,“某在赤峰的预测完全正确,东都已决定动第三次东征。”
“当真有第三次东征?”杨善经惊讶了,“何时形成决策?可曾昭告天下?”
自从李风云做出第三次东征的预测后,他就一直很关注,因为这关系到大漠能否顺利争取到充足的战争准备时间,然而到目前为止,他尚未接到相关消息,这就奇怪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第三次东征这等重大决策,拟定之后肯定要昭告天下立即实施,立即征召军队征调徭役粮草,怎么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
“早已形成决策,但尚未昭告天下。”李风云不动声色地说道,“之所以没有昭告天下,是因为安东大军才是第三次东征的主力,而安东主力远征之前,我们必须解决安东镇戍问题。”李风云抬手指向索头水方向,“这就是城外大军的由来,也是某留在燕北的十几万人马安全出塞的原因所在。他们到了安州,安东镇戍问题就解决了,某也就可以带着主力大军远征高句丽了,而东都也就可以昭告天下,开始第三次东征了。”
杨善经轻轻点头,沉思少许,问道,“当前局势下,东都的目标应该是南北战争,东都没必要动第三次东征,所以第三次东征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东都要借刀杀人,要借助高句丽的力量消耗你,让你和高句丽打个两败俱伤、玉石俱焚,以最小代价铲除你这个祸患?”
李风云笑了,“你有话直说,无须试探。你所担心的,?非就是第三次东征是个骗局,是个陷阱,是蓄意欺骗和麻痹大漠,实际上可能声东击西,东都名义上调集大军远征高句丽,实则暗中陈兵于长城,乘着大漠与西突厥激战大金山之际,突然北上攻击,越过阴山,直杀万山海,打突厥人一个措手不及。”
“如此说来,某的担心并不是无中生有。”杨善经神色凝重,两眼紧紧盯着李风云,试图从其表情变化上窥探到“蛛丝马迹”。
李风云微笑点头,“某如果说这不是骗局,不是陷阱,你肯定不信,既然如此,那你就有的放矢,未雨绸缪好了。”
这话听在杨善经耳中,却是语含双关,让其骇然心惊。东都好手段,计中计,局中局,不动声色间就做了个真实的骗局,让人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