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二更,求推荐,求订阅!
从画面到音响到台词,从故事到角sè到思想,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专业媒体将“香水”这部电影从头到脚赞了一个遍,“电影手册”、“视与听”、“帝国”、“纽约时报”、“娱乐周刊”……当然,这其中自然不能缺少大名鼎鼎的“电影评论”,克里斯-范朋克这次没有再重复去年对“断背山”的覆辙,他亲自来到了戛纳,并且在第一时间对电影进行了评论。
克里斯-范朋克的评论说到,“气味是通向人们记忆之门,尘封已久的往事可鞥在某天被一种细微的味道所唤醒,而和听觉、视觉相比,嗅觉也显得更加微妙私密。听觉、视觉更像是一种公共资源,而嗅觉则完全属于个人,代表着黑暗、亲密和零距离。‘香水’正式因为罕见地唤醒了这种价值,并且构建了一个让所有人的惊叹的气味世界,才显得格外珍贵,令人过目不忘。”
当然,埃文-贝尔对于人物心理转变的刻画、对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 的勾勒、对于人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阐述也让克里斯-范朋克赞不绝口。在这篇评论的最后,克里斯-范朋克用“这是一部足以跻身二十一世纪十大经典之一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也成为了“香水”最有名的一句注脚。
不过,即使有“电影评论”这样将“香水”推向神作的评论,但“映”、“世界新闻报”、“好莱坞报道”、“名利场”等一大批杂志的指责唾弃声还是不绝于耳。“肯定约等于否定”的评论公式让人哭笑不得。
毫无疑问,虽然“香水”深陷在十二家媒体赞扬十二家媒体批评的漩涡之中,这种极端的评价让“香水”这部电影深陷于是经典还是垃圾的拉扯之中,但是对于埃文-贝尔来说,他却实现了自己最初的设想。
埃文-贝尔对于“香水”的改编不同于上一辈子汤姆-提克威偏于商业的做法,他将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心理的转变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并且将小说的深刻内涵也展现了出来,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故事完整了。但是更加沉重而冗长,足足比埃文-贝尔记忆中汤姆-提克威版本多了近二十分钟的长度,这种一种很冒险的做法。因为一般来说,电影太长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而且在商业推广上也不容易吸引更多的观众。但最终的结果证明了埃文-贝尔的明智,他利用自己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将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整个人都塑造了起来,整个故事冲破了那层窗户纸,成功跻身了“经典”的行列——至少在埃文-贝尔自己看来是如此的。
至于,一半媒体赞不绝口,一半媒体骂声连天;一半观众叹为观止。一半观众弃之如履。这种情况,埃文-贝尔早就预料到了,他并没有希望能够取悦所有观众——之前的三部作品也从来没有做过这个打算,他只是希望能够将“香水”这个故事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出来,让人们体会到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笔下那个气味世界的神奇,那就足够了。
当然,寄予厚望的原著拥簇们齐齐对埃文-贝尔表示了支持,这也成为了埃文-贝尔开心的理由之一。更不要说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赞美了。“我喜欢它”,这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评语,却是来自于这位挑剔苛刻的老人至高的赞誉了。当初。无数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改编任务,就连斯坦利-库布里克都如此认为,现在,成品获得的评价也越让人感受到埃文-贝尔的出sè。
“香水”上映之后,戛纳电影节的媒体支持率又生了变化,“通天塔”、“回归”依旧以绝对的优势领跑,二者的媒体支持率加起来就超过了五十个百分点,一骑绝尘。在两部作品之后,“绝代艳后”以八个百分点位列第三,而“香水”的排名则要继续往下数。在第五名的位置才能看到,仅仅只有五个百分点的支持率,可以清晰地解读出媒体们对于这部处于争议漩涡的作品问鼎金棕榈的前景并不看好。
面对这种局势,媒体的非难紧接而至。要知道,埃文-贝尔在之前新闻布会上说“今年的戛纳电影节,目前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让我感兴趣”。这不仅掀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法国的当地媒体记恨至今,即使法国本土最权威的媒体“电影手册”对于“香水”送上了满分的至高评价,但依旧无法阻挡其他媒体们蜂拥而至的“八卦”,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看埃文-贝尔的笑话。